实验室安全管理
首页政策法规岗位职责通知公告安全常识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常用下载联系我们
安全常识
 化学类安全 
 医学生物类安全 
 通识类安全 
 特种设备类 
 消防类安全 
 危险化学品常识 
 电气类安全 
 安全汇总 
 
化学类安全
您的位置: 首页>安全常识>化学类安全>正文

化学烧伤的急救方法

时间:[2018-08-29]      来源:

化学烧伤比单纯的热力烧伤更为复杂,由于化学物品本身的特性,化学物质对人体组织有热力、腐蚀致伤作用,造成对组织的损伤不同,其烧伤程度取决于化学物质的 种类、浓度和作用持续时间,所以在急救处理上有其特点。现就常见的几种化学烧伤分述如下: 常见化学烧伤的救护方法如下:

1、高温矿渣烧伤处理援救方案

(1)立即将伤员救出烧伤现场。

(2)迅速熄灭被烧着的衣服鞋帽,并脱掉烧坏的衣物。

(3)立即用大量自来水冲洗创面3-5分钟,入口内和鼻腔内进入火灰,要立即漱口和清理,如眼内有矿灰要用植物油或石蜡油棉签蘸去颗粒。

(4)视伤情需送医院治疗的,要立即由专人护送,用干净的布覆盖创面,以防途中发生意外。

2、强酸类

强酸类如盐酸、硫酸、硝酸、王水(盐酸和硝酸)。石炭酸等,伤及皮肤时,因其浓度、液量、面积等因素不同而造成轻重不同的伤害。酸与皮肤接触,立即 引起组织蛋白的凝固使组织脱水,形成厚痂。厚痂的形成可以防止酸液继续向深层组织浸透,减少损害,对伤员健康极为有利。如现场处理及时,一般不会造成深度 烧伤。更重要的是注意眼睛,盐酸、石炭酸的烧伤,创面呈白色或灰黄色;硫酸的创面呈棕褐色;碳酸的创面呈黄色。

如系通过衣服浸透烧伤,应即刻脱去,并迅速用大量清水反复地冲洗伤面。充分冲洗后也可用中和剂--弱碱性液体如小苏打水(碳酸氢钠)、肥皂水冲洗。石炭酸烧伤用酒精中和。硝酸烧伤用攸琐溶液中和,效果更好。但若无中和剂也不必强求,因为充分的清水冲洗是最根本的措施。

硫酸烧伤的现场处理预案

(1)立即将伤员脱离出事点,要尽快把酸除去。

(2)一般烧伤的紧急处理:首先用大量水流连续冲洗,把冲洗下沾有硫酸的衣鞋等迅速脱掉,直冲洗到硫酸痕迹消失为止,不论哪个部位,都只能用大量水冲洗, 不能用弱碱性溶液之类的东西来中和硫酸,防止进一步烧伤。如烧伤过重,范围大时,可能引起脉搏加速盗汗、虚脱之类的危急症,这时患者必须仰卧(背朝下躺 着)全身保温,防止出现其他病症,并迅速送往医院救治。

(3)硫酸溅到眼睛内的处理,不管溅入眼内的硫酸浓度如何和硫酸量的多少,必须用大量的流水(没有压力),眼皮撑开或眼皮翻开的情况下连续冲洗15分钟,要把眼皮和眼球的所有地方全部用水仔细冲洗,冲洗后立即送医院。

(4)吸入硫酸蒸气时的处理:当吸入大量的发烟硫酸或高温硫酸所产生的酸雾或蒸汽时,要立即离开污染现场。如已昏迷和发生呼吸困难时,既要立即使其仰卧,并迅速送往医院急救

(5)喝下硫酸时的处理方法:即使喝下很稀的硫酸也会引起口、咽喉、食道和胃的烧伤。如喝下稀硫酸,可设法使其呕吐,吐出后再多喝水慢慢缓解之。如喝下浓 硫酸,切勿使患者吐出应立即使大量清水漱口,让其多喝水待喝饱后设法使其吐出,然后再多喝水,要尽快送往医院治疗。

3、强碱类

强碱类如苛性碱(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石灰等。 强碱对组织的破坏力比强酸为重,因其渗透性较强,深入组织使细胞脱水,溶解组织蛋白,形成强碱蛋白化合物而使伤面加深。

如果碱性溶液浸透衣服造成的烧伤,应立即脱去受污染衣服,并用大量清水彻底冲洗伤处。

充分清洗后,可用稀盐酸、稀醋酸(或食醋)中和剂。再用碳酸氢纳溶液或碱性肥皂水中和。根据情况,请医生采用其他措施处理。

4、磷

磷烧伤,在工农业生产中常能见到,在战时磷弹爆炸也常造成烧伤。磷及磷的化合物在空气中极易燃烧,氧化成五氧化二磷。伤面在白天能冒烟。夜晚可有磷光。这是磷在皮肤上继续燃烧之故。因此伤面多较深,而且磷是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被身体吸收后,能引起全身性中毒。

急救处理的原则是灭火除磷、然后用有关液体包扎。如磷仍在皮肤上燃烧,应迅速灭火,用大量清水冲洗。冲洗后,再仔细察看局部有无残留磷质,也可在暗 处观察,如有发光处,用小镊子夹剔除去,然后用浸透l%的硫酸铜纱布敷盖局部,以使残留磷生成黑色的二磷化三铜,然后再冲去。也可以用3%双氧水或5%碳 酸氢纳溶液冲洗,使磷氧化为磷酐。如无上述药液,可用大量清水冲洗局部。

一般烧伤多用油纱布局部包扎,但在磷伤时应禁用。因磷易溶于油类,促使机体吸收而造成全身中毒,而改用2.5%碳酸氢钠溶液陋敷两小时后,再用干纱布包扎。

对于全身中毒者,主要是采取保护肝脏的疗法,如静脉注射50%高渗葡萄糖液,或静脉点滴5一10%的葡萄糖液,加入大量的维生素C。服用其他保肝药物如肝泰乐。肾脏损伤出现蛋白尿、血尿者,可应用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注射,卧床休息。

上一条:化学实验室安全守则

下一条:化学反应与操作的危险性

关闭窗口

大连医科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版权所有